4月15日,聯(lián)想集團全球誓師大會在美國紐約舉行,會上,聯(lián)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市場官David Roman向大家展示了更新的logo,以及新的口號“never stand still”(永不止步)。
2015年啟動的新logo
會上,聯(lián)想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整體回顧了聯(lián)想在去年的業(yè)績,并表示去年是聯(lián)想歷史性的一年。楊元慶表示:“我們開始了新的征程,除了PC、 平板、手機以及企業(yè)級業(yè)務等主要增長引擎外,還要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積極轉型,要從產(chǎn)品為中心的公司轉為以用戶為中心的公司,貼近用戶。”
對于新Logo的含義,David Roman表示,新logo是公司向互聯(lián)網(wǎng)轉型的一個表現(xiàn),也更加國際化,更能體現(xiàn)聯(lián)想的狀態(tài)。新LOGO拋棄了已沿用十二年的斜體設計,而聯(lián)想上一個logo已經(jīng)使用了12年。
2003年啟動的logo
聯(lián)想的上一個logo“Lenovo”的新標識是2003年4月正式啟動,換掉了當時沿用了19年的標志“Legend”,LOGO含義也由“傳奇”轉變?yōu)?ldquo;創(chuàng)新”。
2003年以前的logo
2003年以前,聯(lián)想的英文標識叫Legend,但是這個商標在國外早就熟到爛了,對于當時要拓展國際業(yè)務的聯(lián)想來說是不利的。為了避免商標上的糾紛,2003年,聯(lián)想將其英文標識從“Legend”更換為“Lenovo”,其中“Le”取自原標識“Legend”,代表著秉承其一貫傳統(tǒng),新增加的“novo”取自拉丁詞“新”,代表著聯(lián)想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精神。2004年,聯(lián)想公司正式從“Legend”更名為“Lenovo”,并沿用至今。
由于時代在往前發(fā)展,人們的需求和想法都發(fā)生了變化,很多企業(yè)的LOGO也會跟隨時代有所改變。有人知道蘋果最初的標識是牛頓坐在蘋果樹下嗎?有人知道諾基亞最初的標識是一條魚嗎?其他企業(yè)的LOGO都有什么變化呢?從下面的幾張圖來看看
■蘋果
蘋果的第一個標識非常復雜,它是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讀書的一個圖案,上下有飄帶纏繞,寫著Apple Computer Co.字樣,外框上則引用了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的短詩,“牛頓,一個永遠孤獨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靈魂。“
喬布斯后來認為這一標識過于復雜,影響了產(chǎn)品銷售,因此聘設計一個新標識——一個環(huán)繞彩虹的蘋果圖案。那么,為何這一蘋果被咬掉一口呢?這或許恰恰正是設計者所希望達到的效果。在英語中,“咬”(bite)與計算機的基本運算單位字節(jié)(Byte)同音。1998年,蘋果又更換了標識,將原有的彩色蘋果換成了一個半透明的、泛著金屬光澤的銀灰色標識。
■微軟
40 年間,微軟公司迭代更新了5 次公司Logo。最新Logo 于 2012 年 8 月 23日 發(fā)布,相比起之前,微軟在“Microsoft”字樣前新增了藍、紅、綠、黃,分別代表 Windows、Office、Xbox、Bing。微軟公司使用時間最長的是第四個 Logo,從 1987 年至 2012 年,延續(xù)了 25 年。
Microsoft Windows
Microsoft Windows 是繼 MS-DOS 后,微軟推出的一系列操作系統(tǒng)。1985 年 1.0 版本誕生,不過并沒有取得成功。1990 年微軟推出的 Windows 3.0 一炮而紅,從而開始了微軟在操作系統(tǒng)上的壟斷地位。不過,1994 年蘋果公司控告微軟侵權,由此引發(fā)了著名的“Look and Feel”訴訟官司。
Microsoft Office
Microsoft Office 是微軟于 1989 年開發(fā)的辦公軟件套裝。最初 Office 并不是運行于 Windows 平臺,而是在蘋果電腦的Macintosh 平臺之上。1993 年推出的 Microsoft Office 3.0 成為第一版針對 Microsoft Windows 平臺的 Office。
■Intel
Intel的LOGO同樣直觀,直接用文字作為LOGO,在2005年后,伴隨著多核心CPU歷史的開始,Intel統(tǒng)一了自己的LOGO,更加動感與時尚,同時為自己的logo上面加了一個“緊箍咒” !
■IBM
1911年,國際記時公司(ITR)和計算機度量公司(CSC)合并,組建了新公司計算-制表-記時公司(CTR)。1924年,CTR將公司名稱變更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IBM于1947年改變了標識,新標識就是IBM三個字母的打印體。1956年5月,托馬斯·華生在去世前不久正式將權力移交給兒子湯姆·華生(Tom Watson)。
湯姆·華生行動迅速,用行動和符號展示了一個新的時代。他接手IBM后的第一個明顯變化,就是巧妙地改變了公司標識。新標識用City Medium字體取替了Beton Bold字體,使“IBM”字母顯得更剛性、更扎實、更平衡。1972年,IBM又采用了一個新標識,仍由蘭德設計,但用水平的條紋替代了實心字符,暗示著“速度和力量”。
■惠普
Moving Brands為惠普設計的新logo,看上去質(zhì)感不錯,但過于線條畫的設計并不能真正突出HP這個兩個字母的本意,藝術的設計固然重要,但至少得讓人能夠看清楚logo所涵蓋的信息。對于認識惠普的人來說,也許認真看一會還能猜到,但對于那些從未接觸過惠普這一品牌的人說,也許會把只它當做四條豎線。
■谷歌
Google的第一個標識由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布林設計,為了設計這一標識,他特意自學了免費圖形軟件GIMP。此后不久,Google又在標識后面加上了一個感嘆號,此舉明顯是為了模仿雅虎。1999年,斯坦福大學藝術專業(yè)教授魯斯·科達爾(Ruth Kedar)為Google設計了新標識,并沿用至今。
■諾基亞
作為百年老企業(yè)以及影響80后如此之深的品牌,NOKIA現(xiàn)在的狀況的確不太好。在沒有手機的年代,諾基亞甚至在做輪胎。NOKIA來源于古芬蘭字nois,指的是一種棲息在諾基亞河岸的小黑貂。這也難怪NOKIA一開始Logo上有一條魚。在后續(xù)的演變中,NOKIA逐漸演變成文字LOGO,其中CONNECTING PEOPLE的口號深入民心。
■索尼
索尼僅在品牌成立2年后變更過一次自己的logo,此后至今的50多年時間,除變換幾次字體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變化。雖然這幾年索尼略顯低迷,但是幾十年來”索尼大法“帶來的黑科技可不是其他公司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