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末,“云帆計劃”成為了華為云的歷史開端。此后的五年,此項公有云業(yè)務華為對外均閉口不提,是為“華為云‘消失的五年’”。
五年期長,它并未流于口號,不了了之。相反,轉為地下的核心原因是這家公司在思考如何“革自己的命”。
華為的基因是產品。用華為云總裁鄭葉來的話說,華為過去擅長的是“賣設備”——從CT到IT再到智能消費級終端,研發(fā)和生產貫穿在華為的骨子里。
公有云賣什么?服務。產品公司的邏輯是銷售硬件,一次付費;公有云不同,需要前期在設備上巨大投入,而后從持續(xù)的服務中收取費用,這形成了當下互聯(lián)網廠商們暫時主導公有云的局面,因為它們本就是服務出身,對此輕車熟路
一家做產品的公司能做好服務嗎?后來的事實說明,模式驗證可行但道阻且艱,微軟Azure成功在前,但戴爾、惠普、思科等“造云”又均告失敗。對華為而言,困難重重。
有待自我開刀的地方大致歸為三處:體系重建、利益競合、思維慣性。華為過去若干年的產品體系已經趨于穩(wěn)定——“研、產、管、銷、售后”。對于相對標準化的硬件而言,前述體系是高效流通的,但是一旦換用到云服務上,末端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最上游開發(fā)思維要能跟上迭代速度,凡此種種,都有所不同,要想轉換成功,圍繞“云服務”的體系重建是必須的;利益競合易于理解,但又更為殘酷——賣硬件時,華為輕資產運作,賣一單是一單,現金流好看,但云服務是個前期重資產投入的生意,需要規(guī)模化、長期化,這不可避免地會讓資金流比之前緊張,最致命的是,對于一部分客戶而言,硬件和云是“二選一”的抉擇,這兩個業(yè)務如何平衡,避免沖突,同樣是“左右手互搏”的難題。
好在華為一直強于執(zhí)行?!敦斀洝吩岬?,在其提出前述公有云計劃后,華為隨即將當年國內公有云領域的40多名種子型專家收之麾下,隨后以此為核心力量的公有云團隊基于華為虛擬化技術的深厚積淀、僅花不到幾個月即完成了公有云平臺的核心研發(fā)?!敦斀洝吩齼炔恐槿耸康脑挿Q,在低調運營的這幾年里,公有云業(yè)務對華為最大的貢獻不在于收入,也不在于積累了多少用戶,而在于幫助華為構建了服務公有云用戶的業(yè)務體系。這讓華為在服務中小企業(yè)用戶的經驗、意識和流程上大獲裨益,也讓其在公有云的路上邁出了重要步伐。
這五年,公司內部人才的儲備、資源的傾斜、戰(zhàn)略上的彼此妥協(xié)讓步、部門的調整與穩(wěn)定——多方力量互相成就,最終讓這家產品公司完成了其圍繞云市場的服務化轉型。這場自我開刀的“轉基因”改革成為其2015年以后公有云得以“顯山露水、成長迅速”的關鍵前提——這五年并非消失,客觀來說,這實則在以一種俯首的姿態(tài)修煉內功、蓄勢待發(fā)。
自我挑戰(zhàn),最為不易。
華為選擇自我基因重塑,耗時五年,在中國云市場發(fā)展的時間長線上,這個戰(zhàn)略選擇無意對錯,只有利弊。好的一面是架構調整完畢、方向已然清晰,一家產品公司完成了服務化的成功轉型;弊端也很顯見——“加速晚”。
不過,鄭葉來認為,云計算市場的“第二戰(zhàn)”才剛剛開始。換言之,無論在中國公有云市場,還是全球云市場,華為都有其車道可“錯位競爭”。
客群是華為的“錯位差異化”之一。某種程度上,阿里云的興起離不開伴隨著雙創(chuàng)熱潮興起的大量創(chuàng)新企業(yè)、中小互聯(lián)網企業(yè),后者業(yè)務天生跑在云上,又對成本敏感,這是阿里云的優(yōu)勢所在;但另一方面,同樣為數眾多的政府單位和企業(yè)也亟待數字化轉型,他們的需求、痛點更為復雜,這正是華為云的優(yōu)勢客群,也正是其機會所在。
以華為云與“國社”——新華社的合作為例,新華社等大型權威新聞機構主要核心系統(tǒng)有3個——采、編、發(fā);過去無論是總社還是海外各分社都采用自建,但對于分社而言,自行搭建機房、運維,人力成本高且故障率也不低。但這個時候,云服務的介入方式并不能只是單純的線上服務模式,因為可能比如其中采集和編輯系統(tǒng)部分部署在私有云上,發(fā)布系統(tǒng)部署在公有云上,對于新華社而言,需要的是一個混合云解決方案,那如何解決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間數據的遷移,成為了一個重點。華為云的優(yōu)勢便體現在具有深厚的IT技術服務能力和本地化響應能力,使得供稿效率、傳輸速度和同步性有了明顯提升。
除了差異化的客群,華為云被諸多客戶選擇的另外一點則是其保持中立、足夠開放。
當代互聯(lián)網,數據是企業(yè)的核心資產,在商業(yè)下半場中,很多企業(yè)的業(yè)務競爭又很難避開阿里、騰訊,因此諸如游戲、電商、金融、資訊等行業(yè)的公司在選擇公有云服務時,對阿里云、騰訊云有所顧慮。
互聯(lián)網巨頭可能有地盤之爭,但對于華為而言,過去是賣基礎的硬件IT設施,現在則是將客戶消費的IT基礎設施以服務的形式提供,本質并未發(fā)生改變,它依舊中立,并強調數據主權,這在華為云的戰(zhàn)略上體現為“三不”——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中不做股權投資。
具體而言,不碰數據,技術性手段保證企業(yè)和政府的數據主權安全;不做應用,即僅做好平臺角色,不與應用開發(fā)商爭利,保護客戶已有投資,讓現有應用平滑遷移到云上,不鎖定客戶;不做股權投資,就是不會以投資的手段,去培養(yǎng)華為自己的集成商和應用開發(fā)商,而是選擇中立的、市場化競爭的合作伙伴共同繁榮??梢钥吹剑A為正努力把中間的平臺角色做好,提供一個透明的IT基礎設施服務,強于核心,恪守邊界,這正是它另一大“差異化”打法。
除了在國內公有云市場有錯位打法,在全球云市場上,華為同樣優(yōu)勢明顯。
隨著國內人口和流量紅利不再,企業(yè)出海正成為中國企業(yè)尋求新增長的行業(yè)大勢,在這個過程中,本土企業(yè)在海外市場落地有明顯的痛點,比如海外網絡資源獲取速度慢、帶寬無法按需調配和計費、新興市場如亞非拉等國家網絡資源獲取困難、各國合規(guī)要求嚴格等等,都成為出海企業(yè)的掣肘所在。
對于出海企業(yè)而言,華為面向全球的消費者業(yè)務、運營商業(yè)務和企業(yè)業(yè)務都具備天然的優(yōu)勢,它既比海外云服務商更懂中國企業(yè)的需求,又比中國云服務商更具備海外落地的深厚積淀。尤其對于云計算這種很難局域性做大的業(yè)務,本就依賴全球性的布局,華為云自然更具話語權: 在今年11月初華為云完成其南非大區(qū)的開服之后,其云生態(tài)圈已經覆蓋中國、東南亞、歐洲、俄羅斯、拉美與非洲等全球22個地理區(qū)域、37個可用區(qū),諸如新華社、標致雪鐵龍集團、桑坦德銀行、歐洲核子研究機構CERN、智利第一大零售商Falabella、阿根廷最大物流公司Andreani等各地區(qū)各行業(yè)的標桿客戶都借力華為云進一步發(fā)展自身業(yè)務。
不同于阿里云、AWS主要服務中小企業(yè),后者常被部分業(yè)內同行認為對不可靠服務的承受度更高,對于云服務中的故障寬容度更強,今年8月騰訊云故障導致諸多客戶數據丟失便是一個實際例證。但對于主要服務政、企等大中型客戶的華為云而言,其服務的可用性和穩(wěn)定性要求遠高于前者,爭取客戶的難度也更大,因為這類客戶對云服務謹慎也嚴肅,在招投標時極為重視平臺的技術成熟度和運維的精細化程度。前述諸多客戶選擇華為云便是出于這種技術實力和服務質量的認可。
事實上,新華社此前在海外諸多分支機構落地時存在的痛點,基本為大部分企業(yè)出海同樣會遭遇的,概括而言即傳輸效率、改造效率、管理效率低;數據安全、法規(guī)合規(guī)性安全待解決;服務響應速度慢、運維成本高等。
具體來說,針對傳輸效率,華為云通過Region間專線及其互聯(lián)網Fillp專利技術進行提升優(yōu)化,解決了其海外分支機構過去常面臨的下載稿件慢、頻繁中斷等問題;改造效率方面,比如擴容依靠公有云快速擴容,合營云極大減少Region增加的時間,以簡化擴容流程且迅速完成。
而在數據安全和落地合規(guī)安全方面,前者一是有“三不”戰(zhàn)略的原則保證,另外它所具備的中國唯一全平臺全節(jié)點全服務的PCI-DSS安全認證資質則在技術方面予以權威的中立性證明;同時,華為云與德國電信、法國電信、西班牙電信及中國電信等頭部電信運營商深度合作,以合營的方式保證服務的合規(guī)性。
值得一提的是其通道能力,如上所述,華為本就是面向全球的企業(yè),它在17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本地服務團隊、技術支持中心,研發(fā)中心,OpenLabs,解決方案中心和培訓中心等,讓它集中管理效率更高,運維成本更低,并提供響應更為及時的本地售后服務。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差異化的客群、中立的角色定位,還是海內外的技術服務反饋,華為云的“錯位競爭力”都不是憑空而來,站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突破機會,都是建立在它自身圍繞IT產業(yè)從底層芯片到系統(tǒng)再到CT的產品和技術這樣完整體系布局之上的——這決定了它具備提供更高性價比的云基礎設施的能力,也外化為它的軟硬件協(xié)同一體化、全棧能力等技術積累——從今年華為發(fā)布的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和AI芯片便可窺得一二。
華為三十年:它進入的每個領域無一不缺巨頭在前把持,對手看似牢不可摧,但它總能以退為進,步步為營——起家的電信設備業(yè)務去年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廠商;從2004年正式成立的智能手機(即終端)業(yè)務,也于今年第二、三季度銷量超過蘋果做到了全球第二。
結果何其奪目,過程即何其艱辛。2002年IT泡沫幻滅時,公司內外交困、幾近崩潰;2010年,華為參與Sprint Nextel總額50億美元的網絡設備升級采購,因美國商務部干預突遭出局;自2012年起至今,美國政府多次以莫須有的安全之罪試圖封殺華為,阻力重重… …華為三十年,無一程無阻無憂,但華為都挺過來了。
“云管端”是華為的宏觀戰(zhàn)略:手機是端、電信設備是管,二者均已打開局面。而在云戰(zhàn)場的“二次戰(zhàn)爭”中,“端”、“管”遭遇的挑戰(zhàn),“云”同樣面臨,八年積淀,它首先是對內自我角力,重塑了自己,繼而厚積薄發(fā)、向外較勁,路徑固然不容易但好在步履踏實。
并不過分偉大,也絕不怯懦弱小。無論早晚,華為云都來了,如同它在歷次行業(yè)轉折中那樣,抓住了有限的窗口期,正繼續(xù)“前進在迷航中”:眼下,與新華社一起,華為云在重塑著傳統(tǒng)新聞行業(yè),更迅速更安全也更便捷;未來,它將與更多行業(yè)“嫁接”、助力“云化”。
華為三十年——前半程自我角力、埋頭積累,后半程集腋成裘、重塑行業(yè)。全球五朵云,現在中國只有阿里一朵,華為能做第二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