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大佬》海報:于偉
一、專注目標,破解手寫輸入困境
2006年8月,于偉從馬里蘭大學博士畢業(yè)后,加入微軟。當時微軟剛發(fā)布Windows Vista操作系統(tǒng),手寫識別功能,也隨之發(fā)布。
進入微軟后,于偉選擇了一個非常棘手的項目——手寫識別。
什么是手寫識別?你可能看到過身邊有不少老人家在使用手機時,不用拼音和五筆輸入法,只用手寫——手寫識別項目的主要用戶就是他們。如果沒有這個項目,他們可能都無法正常上網。
于偉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在較短時間內,將微軟中文手寫識別的準確率,從75%提高到90%以上。
中文手寫識別項目準確率的提高,很不容易。此前,該項目團隊耗時近3年,才將準確率做到75%。于偉想要在短時間內改寫這一成績,其難度可以想象。
75%的準確率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用戶每寫4個字,就會有一個字識別錯誤,效率低下。如果提高手寫識別的準確率,就可以大大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一個現(xiàn)實的好處是,可以方便他們與子女隨時在線聊天 。
于偉長期在美國工作、生活,如何通過在線工具自由方便地和他溝通,在他年邁的雙親那里,也是個痛點。
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于偉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還找到世界各地的教授專家進行深入探討。在已有系統(tǒng)的基礎上,他把系統(tǒng)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其可能的解決方案全部試了一遍。發(fā)現(xiàn)任何一個新算法,任何一個可以嘗試去做的新實驗,他都會馬上進行測試,并在拿到結果后再次召集團隊成員分析結果。
天道酬勤,用這種方法,于偉團隊迅速將手寫識別的準確率,從75%做到了78%,80%。接著是85%,88%!隨著準確率提高,越往上走,難度越高。但是緊接著,他們做到了90%,92%,94%,96%—
歷經數百輪周而復始的實驗和論證分析后,他們竟然將手寫識別的準確率提高到了98%!這是從來沒有人創(chuàng)造過的歷史。
時隔多年,在接受《環(huán)球大佬》項目總制片人、主持人武卿采訪時,于偉依然難掩興奮。他說,“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工作可能需要3到5年時間才能完成,但是我們成功地,把它壓縮到了3個月?!?/p>
為在手寫識別項目上的突出表現(xiàn),于偉獲得了微軟“金星獎”,并收到了比爾·蓋茨的表揚信。不過,最讓他覺得幸福、踏實的是,自己的工作切切實實改變了千萬人的生活。
于偉:父母知道這個事情后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就不會用拼音輸入,沒有辦法使用搜索。別的事情可以用鼠標,但是搜索沒法用鼠標完成。自從有了手寫輸入,他們也可以上網搜索了,生活一下就不一樣了。他們開始搜各種菜譜、各種好玩的東西給我看,我覺得非常滿足和驕傲。
武卿:不可思議。我在分析手寫識別這個項目后,發(fā)現(xiàn)你的性格當中有一點特別好,用我的大白話講,就是特別地“耐磨耐造”。
于偉:抗造、抗踹型的。
武卿:你覺得自己能在3個月內,將手寫識別的準確率提高到98%這個程度,主要靠的是什么。是厚積薄發(fā)?極為專注?還是有其它的東西?
《環(huán)球大佬》劇照:武卿
于偉: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強。
武卿:反映在哪幾點上?
于偉:第一是目標,做任何事情之前,我都會給自己設一個目標,然后才會去做。第二,我做事的時候不拘一格,會試各種各樣的東西,所有的文章上寫得好的東西,我都會拿過來試一遍。
武卿:我覺得這也是個功夫問題,在投入度上,簡直是不遺余力。
于偉:最后,在試的過程中,我會很快分辨發(fā)現(xiàn)哪些好用哪些不好用,哪些需要改進。換句話說,就是我當時把所有資料里說的、能夠學到的東西都用了,是可以做到92%。但是,在92%的基礎上,我又加了很多個人的創(chuàng)新,最后才做到96%、98%。
武卿:對于這個項目的成功,你有沒有什么總結,可以對別人分享?
于偉:我覺得從這個項目上學了幾點:
第一做事要有passion,要有激情。
那段時間我每天平均工作15個小時以上,除了睡覺就是工作,我覺得能夠支撐我的所有力量就是因為,我覺得這個事有意義,我有激情在里面。有時做夢我都在想著怎么提高識別準確率。“熱愛”,就是我的內在驅動力。
第二做事一定要集思廣益,有時你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要自己閉門造車。在做這件事之前,我先讀了很多文章,看看在這個問題上,別人都是怎么做的,我們現(xiàn)在用的方法是不是主流方法?最好的方法能做到什么程度?然后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嘗試。
試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問題,我就會直接找文章作者討論,問對方:為什么我得不到預期的結果。有時作者會告訴我一些新的東西,因為有些細節(jié)文章中沒寫。果不其然,我把那些細節(jié)填補進去之后,效果就出來了。
第三一定要相信自己做的事,并且給自己設一個比較高的目標。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比爾·蓋茨曾說,人會高估自己一年能做成的事,但是會低估十年能做成的事。我當時就給自己設了98%,因為業(yè)界能做到95%,我就設98%。如果你能把目標設得高一些,可能就會激發(fā)你做得更好一些。此外,在工作中要認可自己,鼓勵自己,而不是僅僅依靠別人的鼓勵。
《環(huán)球大佬》海報
二、逆境翻盤,挽救持續(xù)虧損的必應廣告
2009年,Windows 7發(fā)布之后,熱愛挑戰(zhàn)自我、不斷尋求自我突破的于偉,從Windows項目團隊轉到了必應團隊。
起初一年多的時間,于偉主要負責必應商品搜索的分類和排序算法,并因卓越表現(xiàn)再次獲得微軟金星獎。2011年初,于偉因家庭原因調回北京,并于2011年下半年自告奮勇地加入虧損已久的必應廣告團隊。
必應廣告,是依托于必應搜索的微軟全球化網絡營銷服務,目前已覆蓋全球36個國家和地區(qū)。必應廣告從2005年誕生到2011年,一直處于持續(xù)虧損的狀態(tài)。2011年,虧損達到頂點,虧損額高達25億美元。
必應廣告團隊的很多人,都覺得看不到任何希望:努力了這么久,必應廣告沒有一點起死回生的跡象。當時有人這么說喪氣話:“谷歌實在太強大了,必應應該會一直虧下去吧!”
哀鴻遍野。
可是于偉卻在其中看到了大展拳腳的機會,他在采訪中對武卿說:“手寫識別項目之后,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做一件更有影響力的事情,而必應廣告,就是我想要的那個機會。”
必應廣告究竟為何會連年虧損?經過研究,于偉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首先,當用戶在搜索一個東西時,廣告主會通過匹配用戶輸入的信息來展示自己的廣告,但問題就在于,用戶輸入的信息與廣告主提供的廣告詞非常不一樣,廣告主并不知道用戶會輸入什么東西;
第二,即便用戶的輸入跟廣告主提供廣告詞是一樣的,出現(xiàn)的廣告也良莠不齊,用戶在無法甄別廣告質量的前提下,購買欲也不高。
簡單來說,必應廣告數年來在廣告市場接連慘遭滑鐵盧,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用戶搜索意圖與廣告的匹配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于偉認為,用戶搜索和廣告都需要建立在深度理解上才能去做精準匹配,這是一個難點。難就難在,用戶每搜索一個東西,系統(tǒng)都需要將與他意圖最匹配的廣告給找出來。
拿中國來說:泱泱大國,十多億人,每個人的輸入習慣都不一樣;你還需要把上百億的請求放在上千億的廣告里面檢索一遍,找到最合適的廣告,給用戶展示出來。如此巨大的搜索量,光憑人工是根本不可能完成。
于偉想到了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技術。于偉:“盡管用戶輸入千變萬化,但是每個廣告的內容和意圖是明確的,可以通過一個或多個關鍵詞來表達。在搜索過程中,系統(tǒng)會先把用戶輸入轉化成一個或多個關鍵詞,然后系統(tǒng)用關鍵詞進行檢索,就可以大大提高搜索的準確性和匹配度?!?/p>
基于這個方法,于偉利用必應強大的數據庫里的各種“知識”,用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和知識圖譜技術對知識進行抽取理解,并建立了一個端到端的大數據系統(tǒng)。
通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這個系統(tǒng)能夠讓任何原始數據進來以后,經過多輪的處理后變成“成品”,可以直接在線上使用并幫助系統(tǒng)做各種優(yōu)化,包括用戶意圖理解,廣告匹配,以及智能推薦等。
從知識抽取,到知識積累,知識應用,于偉和團隊創(chuàng)造的這一套流程,可以使每個廣告、每個搜索都能在短短的幾毫秒內實現(xiàn)精準匹配、獲得實時反饋,并且開始真正將數據轉化為生產價值,做到在深度理解用戶意圖的基礎上,解決他們的切實痛點。
武卿:必應的情況非常復雜,你解決這個問題,中間用了多少年?
于偉:總共不到兩年時間。其實用了一年多時間,就找到解決方法并且開始去做 了。這個過程中,我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把整個系統(tǒng)、整個平臺做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將平臺從非人工智能驅動變成由人工智能驅動。
必應廣告也從2011年虧損25億美元,熬到了2015年首次實現(xiàn)盈利。十年的時間翻了個番,呈現(xiàn)出一個“倒三角”模式的增長。
武卿:這個問題解決就是靠人工智能?
于偉:人工智能跟大數據。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在一個漆黑的夜里,只有幾條路可以走出去,其它很多別的路都是沼澤。你知道自己必須快速走出去,因為再過一段時間可能狼就會來,你會怎么辦?
我們當時就處在這個狀態(tài),非常焦慮,非常急,但是就是不知道該怎么下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以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去探索去趟路,趟路的過程中你既不能跑得太快,也不能跑得太慢。
為什么我說人工智能幫助了我們呢?因為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不斷去試,一步一步往前趟,很快便把適合我們的路找出來了。
武卿:在解決這個大問題的過程中,你的感悟都有哪些?
于偉:第一,你要堅信,你要相信你能做到。我經常告訴自己的一個話就是if you don’t try,you don’t know,試試就知道了。
你要堅持,然后才能厚積薄發(fā)。很多情況下,一件事一旦你做的時間足夠長,就會有靈感,就會形成一個競爭優(yōu)勢。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搜索廣告其實就是知識積累,就是看誰積累知識更快,更高效,以及知識運用更高效。
《環(huán)球大佬》劇照:于偉
第2在做的過程中要不拘一格,真的敢于創(chuàng)新。不要別人說這個東西不行你就覺得不行,一定要做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東西。比如說,我們過去很多年都在用傳統(tǒng)的機器學習,但同時我們也在探索深度學習技術,并于2014年第一次把深度學習成功用于廣告意圖理解與匹配,帶來巨大的商用價值以及對業(yè)界的長期影響。
第3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團隊的強大不在于人數多少,而是內心強大,敢去斗爭,敢去創(chuàng)新。
從2011年的“虧損25億美元”,再到2015年的扭虧為盈,于偉帶領團隊僅用2年多的時間,就成功助力必應廣告起死回生。當時,于偉參加工作還不到10年。因著于偉在手寫識別和必應廣告上的卓越貢獻,2016年,于偉成為微軟公司全球合伙人。
三、擁抱AI,示范如何正確吃“大閘蟹”
在做手寫識別項目時,于偉用的就是基于神經網絡的人工智能算法,只是那時人工智能的概念還沒火起來。
十幾年后,人工智能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在全球范圍內,也迅速火了起來,許多國家跟風而上。但是在中國國內,AI的發(fā)展依舊面臨諸多痛點。
第1如果將AI比作“大閘蟹”,都知道“大閘蟹”好吃,但很多人確實不知道怎么吃;第二,知道如何吃的人,很多不愿意分享;此外,AI對傳統(tǒng)行業(yè)的沖擊,導致失業(yè)率提高,一大批失業(yè)人群將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一個偶然的機會,于偉應邀到中國移動的客服部門參觀。期間,他仔細觀察了客服人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量。他發(fā)現(xiàn)客服人員在兩個小時內,竟然要接50通電話,掛完電話,客服人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喝水。
于偉認為,這種重復性的工作,應該由機器承擔,人類應該更多專注于去做創(chuàng)新性的、需要情感溝通和交流的工作。可能有人會認為,如果AI能代替諸如客服這類工作,那中國社會必將有大批勞動者面臨失業(yè)風險。
對此,于偉持反對意見?!拔也煌膺@種說法。如果這份工作沒有了,他們會找到更重要的事去做,這些事情是社會更需要他們去做的。中國過去這么多年,一直在享受人口的低成本紅利,但如果再不變革,我們的競爭力可能就會變成軟肋。
現(xiàn)在,東南亞的人力成本是中國的1/3-1/4,在傳統(tǒng)制造業(yè)領域,中國的競爭力正逐步喪失。中國移動有10萬客服,人工智能要做的不是將這些客服全部替代,而是如何為客服人員在工作中提供更好的工具,讓他們能夠更輕松地工作,更好地與客戶溝通。
如果有了AI的幫助,可以讓他們從一小時接聽20個電話,變成一小時接聽10個電話,這不僅可以減少工作人員自己的工作負擔,同時也能大大減少企業(yè)的用人成本?!庇趥フf道。
同時,于偉指出,客服其實只是一個非常小的領域,對大部分企業(yè)來說,把人工智能技術真正運用到他們的很多業(yè)務中才是關鍵。
于偉對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前景甚是看好,他說:“人工智能將給這個世界帶來革命性變化,多個行業(yè)都將面臨顛覆:不管是縱向的金融、醫(yī)療、制造,還是橫向的營銷、客服、人事等都會被顛覆掉。這真的是一個大時代,這對我們這些做人工智能的來說,可能是最好的時候了?!?/strong>
可是于偉在走訪國內外眾多企業(yè)后發(fā)現(xiàn),中國乃至全球的絕大部分企業(yè)都沒有享受到人工智能的紅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絕大多數人并不真正了解人工智能,且人工智能仍處于發(fā)展的初期,使用的門檻過高。
武卿:能不能用一句話告訴我們人工智能對于中國到底意味著什么?
于偉:如果我們積極擁抱并采納人工智能,我們會在接下來十年到二十年趕超美國。
武卿:具體來說呢?
于偉:我個人認為在未來十到二十年中國趕超美國的可能性還是非常高的,因為中國有強大的政府,巨大的投入,以及非常多的應用場景跟數據,而投入、場景、數據是人工智能必須的養(yǎng)分。
關于中國企業(yè)在人工智能上面的應用或者是商業(yè)化,從目前來看,頭部企業(yè)的實力很強,比如說BAT,但絕大部分企業(yè)還是處在非常早期或者說還沒有開始的狀態(tài),對他們來講這是很大的挑戰(zhàn),同時也是機會。挑戰(zhàn)是說如果他們不能夠去擁抱人工智能,接下來的日子會非常難過。如果他們能夠擁抱人工智能,接下來他們就有可能彎道超車。
武卿:那像我們這樣的企業(yè),我們知道AI但是我們自己沒有做AI,或者沒有擁抱AI,我們的日子會很難過嗎,為什么會這樣?
于偉:如果企業(yè)不能積極地擁抱AI,接下來日子會很難過。想想AI是干什么的?AI是用來賦能的,提高效率并幫助你創(chuàng)新的。如果你的競爭對手極擁抱AI,他們的效率比你高很多,如果你做一件事需要十個人,他們做一件事需要一個人,你可以想想你的成本跟人家的成本如何比?你的競爭力哪里來?
再比如我們的制造業(yè),以前我們制造業(yè)的優(yōu)勢是我們擁有大量低成本勞動力,現(xiàn)在這些活大部分都是機器人來做了,不需要人了,所以很多企業(yè)都搬回了美國,比如富士康也在美國開廠了,這對我們的制造業(yè)發(fā)展是一個巨大的傷害。
所以說,如果我們自己的企業(yè)不能夠積極地擁抱人工智能,這會導致在效率上和生產力上會一直落后于對手,競爭力會越來越差,慢慢地就會死掉。
我再舉一個例子,此前有權威機構做過一個調研,他們調研了幾百個CEO,其中超過80%的CEO認為數字化轉型迫于眉睫,但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是相輔相成的;還有超過50%的CEO認為他們現(xiàn)在的商業(yè)模式在2020年將不復存在,如此短的時間如何幫助他們轉型呢?答案還是人工智能。
采訪中,于偉笑言曾經的自己一直活得比較像唐吉柯德,總是生活在理想化的層面中,但自從接觸了人工智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后,他突然間就對生活擁有了非常明確的目標。
他說:“對我來說,我當下生命中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授人以漁——把人工智能的應用門檻降低,讓人工智能的使用變得更簡單、更容易,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有更多的場景和業(yè)務可以被人工智能賦能,讓那些想創(chuàng)新的企業(yè)借力人工智能去做創(chuàng)新,想變革的企業(yè)借力人工智能去變革。同時,我還要希望培養(yǎng)和幫助更多的人,或者啟發(fā)更多的人開始擁抱人工智能,讓每個企業(yè),或者說每個想變革的企業(yè),都能夠擁抱人工智能、享受人工智能的紅利?!?/p>
人說四十不惑,于偉起初是不太相信的。真的站在了四十歲的門檻前,于偉突然間感覺一切都清晰了。對他來說,他要肩負讓人工智能在中國更快、更好落地這一偉大使命,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十年。他說,日復一日做一件事可能真的很乏味,但必須要耐得住寂寞,有了量的積累才會有靈感、形成競爭優(yōu)勢,從而厚積薄發(fā)。
目前于偉已經離開微軟,找到使命的他,將永遠行在逐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