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集信息
創(chuàng)建數據庫之前,必須充分理解數據庫需要完成的任務。如果要用數據庫取代基于紙張的或人工操作的信息系統(tǒng),那么從現有的系統(tǒng)中就可以得到所需的大多數信息。必須與該系統(tǒng)有關的人員進行交流,以便弄清楚他們要使用數據庫做什么以及需要數據庫具有哪些功能。同樣重要的一點是,明確新系統(tǒng)具有什么功能,還要明確現有系統(tǒng)的問題、局限性以及瓶頸。對于客戶聲明、清單列表、管理報表以及作為現有系統(tǒng)一部分的任何其他文檔,都要收集其副本,因為它們對設計數據庫和界面十分重要。
2.標示對象
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必須標示數據庫要管理的關鍵對象或實體。對象可以是有形的事物,如人或產品;也可以是無形的事物,如商業(yè)交易、公司部門或發(fā)薪周期。通常會有幾個主要的對象,標示這些對象以后,與它們相關的對象就會變得條理清楚。數據庫中的每個不同的對象都擁有一個與其相對應的表。
3.建立對象模型
標示了系統(tǒng)中的對象后,應當使用能夠直觀地表示系統(tǒng)的方法來記錄這些對象。實現數據庫時,數據模型可以作為參考。
4.標示每個對象需要存儲的信息類型
將數據庫中的主要對象標示為表的候選對象以后,下一步就是標示每個對象必須存儲的信息類型。這些就是對象表中的列。數據庫表中的列包含下列幾種常用的信息類型。
a. 原始數據列:這些列存儲有形信息(如名稱),這些信息由數據庫外部的數據源確定。
b. 分類列:這些列對數據進行分類或分組,僅存儲有限范圍內的數據,如真/假、已婚/單身、副總裁/主管/組長等。
c. 標識符列:這些列提供了對存儲在表中的各個項目進行標示的機制。這些列的名稱中通常包含id或 number,如employee_id。標識符列是用戶和數據庫內部處理機制訪問表中的數據行時所使用的主要組件。
d. 關系列或引用列:這些列用來在一個表中的信息與另一個表中相關信息之間建立連接。例如,跟蹤銷售事務的表通常都有與customers(客戶)表的連接,這樣客戶的全部信息就可以與銷售事務關聯起來。
5.標示對象之間的關系
關系型數據庫有一項非常強大的功能,即能夠關聯數據庫中各個項目的相關信息。不同類型的信息可以單獨存儲,但是如果需要,數據庫引擎可以將數據組合起來。在設計過程中,要標示對象之間的關系,需要分析這些表,確定這些表在邏輯上是如何相關的,以及添加關系列建立起表之間的連接。
來源:貴陽北大青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