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填了一張報稅單,檢視采購Windows PC與Mac之間的成本差異。不過記者建議稅務(wù)人員應該仔細看一下列舉扣除額的部分。
微軟是在上周四在微軟Windows Blog中貼出這份文件,比較PC與Mac采購之間的成本,指出若買家購買兩臺Windows PC的話,會比選購兩臺Mac省下3000美元。微軟這份“報稅單”是依據(jù)微軟委托科技分析師Roger Kay所做的一份白皮書報告。
我不會反駁微軟所說的基本論點,亦即購買Mac會比較昂貴一些。只是白皮書中的一些說法卻有可疑之處。
白皮書的比較方式是以五年采購兩臺機器做基準,期間還有做一些更新,并購買部分軟件與服務(wù)。
白皮書假設(shè)一位用戶打算從Windows改用Mac的話,且他原來已經(jīng)擁有Quicken與微軟Office軟件了,因此分析師Kay在Mac這邊分別加上70美元與149美元成本,PC這邊則為零。即使真是如此,分析師似乎忽略了PC用戶還是有可能升級軟件。
但換成估算蘋果iLife成本時,這份分析又有不同作法,iLife原本就已經(jīng)包含在新買的Mac機器里,但在這份報告的五年分析中,分析師Kay在第三年幫它加入了99美元的軟件升級成本,這其實是用戶可自行選擇,而非一定必須的。
在服務(wù)方面,Kay分別幫PC選了三年質(zhì)保,蘋果則是選擇AppleCare。后者的確比Dell的保固來得貴,這點無庸置疑。
但Kay卻又幫蘋果加入了店內(nèi)一對一的顧問服務(wù),PC并沒有類似的東西。
這份報告也加入了蘋果超級昂貴的MobileMe服務(wù),但這個服務(wù)也是選購性質(zhì)。微軟宣稱在Windows這邊,用戶可使用免費的Windows Live服務(wù),但對於成本也相當精算的蘋果用戶其實也有其他免費的選擇,比如從Google、Yahoo甚至微軟這邊都可取得。
我跟分析師Roger Kay(受微軟委托而寫了這份報告)求證,他表示,微軟原本提的東西還更多,他已經(jīng)刪掉不少了。
“若你還可找出幾個項目來刪,我也不會感到意外,”他說,“即使我再刪個500美元好了,那其實還是沒改變多少。”
在硬件部分,微軟所說的的確沒錯,PC便宜很多,但Kay與微軟在這份報告還是有些夸大。在臺式機部分,Kay選擇蘋果專業(yè)級的Mac Pro。老實說,Mac機型的款式的確不多,但若要用消費端來比,至少也得選價格省很多的iMac來相比才合適。
“你當然可選其他機型,”Kay說,但若是PC,你真的有太多選擇了。“這個經(jīng)濟優(yōu)勢基本是不變的。”
微軟最早是在去年10月受訪時開始談到“蘋果稅”的概念。我必須說這個“稅”的確存在,但買家其實在付費時也都很清楚PC與Mac之間存在的價值落差。兩者之間在經(jīng)濟上的確有很大差距,但也不至于跟這份報告或微軟所說的差距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