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見AWS發(fā)文回應了這篇報道,說中國業(yè)務增長勢頭良好,而且還在招人,以滿足不斷增長的業(yè)務需求。
意思是:現(xiàn)在的業(yè)務發(fā)展太快了,不是冗員,而是缺人,這算是對所謂“冗員問題”的直接否認吧。
同時,回應中也表示,會根據(jù)需求優(yōu)化資源配置。所謂“優(yōu)化資源配置”,可能是裁人,也可能是梳理職能劃分。
站在社會的層面看,一家正常經營的商業(yè)公司,員工多,業(yè)務多,客戶多,對社會貢獻的稅收更多,本身是一件積極的事情。
從云計算行業(yè)來看,AWS之前就經常說,現(xiàn)階段大家用云的比例還很少,發(fā)展空間很大。然后,現(xiàn)在用實際行動不斷招兵買馬,說明還是看好未來發(fā)展,這也是市場的一個積極信號。
從個人層面來看,一家公司人多并且還在繼續(xù)招人,對當下的打工人來說,那簡直就是天使一樣的存在好嗎。今年我身邊有好幾個朋友找工作都不太順利,從打工人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件好事。
媒體在文中還提到了AWS是“外企IT養(yǎng)老院”的事兒,說AWS現(xiàn)在有很多年齡較大的資深高管。從打工人的角度看,特別是35歲以上打工人來說,這也是一個積極信號——不用擔心年齡變大之后去卷鐵人三項——網(wǎng)約車、外賣、快遞。
“養(yǎng)老院名頭”讓一些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的人向往。然而,我認識的AWS的人都說自己也非常卷,挺累的。我問了一個L8級別的大佬,大佬差點破防,說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文中還提到了,AWS人多,靠堆人頭來服務用戶,靠迎合市場、迎合消費者,客戶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
對于這個正面評價,我覺得還是很中肯的,我覺得這個就是AWS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xiàn)在云計算早就過了買倆EC2,往S3里扔兩張圖片,就叫上云的階段了?,F(xiàn)在都說,要往行業(yè)深入發(fā),要求相關的人員,既要懂業(yè)務,也要懂技術才行。
哪兒有這樣的人呢?
我接觸過幾個,他們本來是AWS的用戶,后來變成AWS的行業(yè)解決方案的負責人了。通常,這種人懂技術,也懂用戶需求。
我采訪過的很多個用AWS的用戶,他們都會介紹說AWS的團隊是怎么幫我們在云上開展業(yè)務的,得到了很多幫助,包括從前期驗證,實施什么的。類似的這種表述很多。
我作為媒體,接觸過包括IBM,Dell,Intel等很多跨國科技企業(yè),這些科技公司,早就不是我有什么,我想賣給你什么的階段,而是用戶想要啥,你能給啥的階段。
當然,偶爾也有特例。強如蘋果喬布斯,把智能觸屏手機做成了他想要的樣子,告訴全世界這就是你想要的,把智能手機做成了大生意。放大范圍,全球有幾個這樣的故事?
哪怕是現(xiàn)在如日中天的英偉達老黃,更強的GPU不是也為了迎合GenAI的需求嗎,剛好兩者匹配的特別好罷了。
總之,迎合用戶需求不丟人,科技不得以人為本嗎。為了滿足需求招更多人,哪怕有時候兩個職位的工作有點重疊,對于發(fā)展上升期的企業(yè)來說,也還算正常吧。
最近一年,社會上的裁員新聞比較多,各種宕機故障什么新聞一出來,網(wǎng)友就說“裁員裁到了大動脈了”。
我分享之前看見的一個評價,大意是:廁所的手紙,比巴掌還大,但用完之后,看起來實際產生價值的就只有沾了污穢之物的那部分。
那你能說,周圍沒有沾到污穢之物的那部分就是沒用的嗎?
AWS是云計算的領頭羊,積極培育市場,讓人接受云的概念,給云布道,介紹技術,方案,讓人意識到云的優(yōu)勢,詳細到一步步幫你驗證,搭建方案,積極地讓很多人接受這個云計算。
這個過程需要招更多人來完成,本身我覺得沒啥錯,這是它領先的地方。
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那些有樣學樣地只做云產品,只管賺錢的那部分是搭了云計算的便車,這些云服務廠商,還是要感謝AWS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