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其實是網絡、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因為過去在圖中往往用云來表示電信網,后來也用來表示互聯網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典型的云計算提供商往往提供通用的網絡業(yè)務應用,可以通過瀏覽器等軟件或者其他Web服務來訪問,而軟件和數據都存儲在服務器上。云計算關鍵的要素,還包括個性化的用戶體驗。

當前,普遍認為云計算包括以下三個層次的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云計算服務通常提供通用的通過瀏覽器訪問的在線商業(yè)應用,軟件和數據可存儲在數據中心。

百度知道則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闡述云計算的定義。狹義云計算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源;廣義云計算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件、互聯網相關,也可是其他服務。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作為一種商品通過互聯網進行流通。

也有業(yè)界專家綜合起來,認為云計算的四個特征:

(1)虛擬化技術:利用軟件來實現硬件資源的虛擬化管理、調度及應用。

(2)定制靈活:云計算時代用戶可以根據喜好制定服務、應用等。

(3)擴展性強:在云計算中體系中,可以將服務器實時加入到現有服務器群中,提高“云”處理能力

(4)高性價比:云計算對用戶硬件設備要求最低,使用起來方便,軟件不用購買和升級只需定制就可以了,服務器端也可用廉價PC組成云,從而減少用戶硬件上的投入。

用這四個特征來考核任何一朵云,就可以鑒別真?zhèn)巍?/p>

云計算與虛擬化和網格計算

從上頁的敘述,我們發(fā)現人們在接受云計算概念的同時,還是會將云計算與其他類似傳統(tǒng)的技術和應用還存在一定的概念混淆。例如,云計算與虛擬化,云計算與網格計算。

云計算與傳統(tǒng)的網格計算有啥區(qū)別?

網格計算要求軟件的使用可以分為多個部分,將程序的片段作為大的系統(tǒng)映像傳遞給幾千個計算機中。網格的一個問題是如果某個節(jié)點上的軟件片段失效,可能會影響到其他節(jié)點上的軟件片段。如果這個片段在其他節(jié)點上可以使用故障轉移組件,那么就可以緩解問題,但是如果軟件片段依賴其他軟件片段完成一項或多項網格計算任務,那么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大型系統(tǒng)鏡像以及用于操作和維護的相關硬件可能造成很高的資本和運營支出。

云計算是從網格計算演化來的,能夠隨需應變地提供資源。網格計算可以在云中,也可能不在,這取決于什么樣的用戶在使用它。如果用戶是系統(tǒng)管理員和集成商,他們就會關心如何維護云。他們升級、安裝和虛擬化服務器與應用程序。如果用戶是消費者,就不必關心系統(tǒng)是如何運行的。

云計算和網格計算都是可伸縮的??缮炜s性是通過獨立運行在通過 Web 服務連接的各種操作系統(tǒng)上的應用程序實例的負載平衡實現的。CPU 和網絡帶寬根據需要分配和回收。系統(tǒng)存儲能力根據特定時間的用戶數量、實例的數量和傳輸的數據量進行調整。而且,這兩種計算類型都涉及到多租戶和多任務,即很多用戶可以執(zhí)行不同的任務,訪問一個或多個應用程序實例。通過大型的用戶池共享資源來降低基礎設施成本,提高峰值負荷能力。云計算和網格計算都提供了服務水平協(xié)議(SLA)以保證可用性,比如 99%。如果服務達不到承諾的正常運行時間,消費者將由于數據延遲而得到服務補償。

云計算與虛擬化之間的區(qū)別和關系?

虛擬化是指計算元件在虛擬的基礎上而不是真實的基礎上運行,它是在多個物理設備之間創(chuàng)建邏輯服務器或邏輯存儲,它只是云計算所需要的一部分要素。虛擬化技術可以擴大硬件的容量,簡化軟件的重新配置過程。CPU的虛擬化技術可以單CPU模擬多CPU并行,允許一個平臺同時運行多個操作系統(tǒng),并且應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獨立的空間內運行而互不影響,從而顯著提高計算機的工作效率。虛擬化技術中,則可以同時運行多個操作系統(tǒng),而且每一個操作系統(tǒng)中都有多個程序運行,每一個操作系統(tǒng)都運行在一個虛擬的CPU或者是虛擬主機上。

但是,即便有了虛擬機也并不意味著就有了云計算。要想充分獲得虛擬化的好處,IT部門或云廠商還必須提供按需伸縮容量的能力,按需付費的定價機制,讓用戶能夠很容易地根據其需要配置新的服務器和存儲設備。

云計算能不能幫你省錢

云計算在很多地方被夸大了功能,甚至被神化了。雖然云計算在改變人們的經營方式和聯系方式,但是云計算不會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計算模式。云計算只是在有些領域體現出明顯的優(yōu)勢,但在其他方面?zhèn)鹘y(tǒng)計算依舊不可取代。詳細來說,云計算在以下四件事情上很有優(yōu)勢:

1.實現用戶之間,設備之間的連接。

2.實時提供信息和新數據

3.提供無限計算的能力

4.實現了每個用戶設計技術的可能性。

傳統(tǒng)的計算通常涉及固定費用和項目,由單一租戶完成多樣部署,需要更多的手工部署和高度的控制和定制。相比之下,云計算的特點是可變成本和項目,標準化部署,多租戶,高度自動化,低級別的客戶控制和有限定制。

云計算能不能幫你省錢

前面說到了云計算的諸多好處,那么想要實現云計算的優(yōu)勢,用戶就必須部署得當,云計算才能起到預計的作用。

那么,云計算具體能不能幫助用戶降低IT投入的成本呢?如果長遠的投資價值來看,云計算是集約化IT,搭建這樣的平臺,可以為未來N年為企業(yè)提供輕松自如的IT服務,同時滿足企業(yè)業(yè)務的動態(tài)變革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確實是幫助企業(yè)減少未來IT投放。

但是,我們也看到,企業(yè)是將未來IT投入放在了云計算上,所以,就目前來說,云計算還是需要花費一大筆銀子的,比如硬件支出以及不同平臺之間的集成等。對于,資金有些緊張的企業(yè),還不得不考慮實施云計算過程中所必須的經費。

遷移和存儲數據需付費。把大量數據遷移到公共云上并長期存儲,每年都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而目前許多單位還沒有意識到這些費用。云服務另一筆較大的成本支出是數據在云端長期存儲帶來的花銷。如果考慮未來3年的數據增長速度,就會發(fā)現數據的生命周期成本很高。

系統(tǒng)集成存在隱性成本。云計算在集成方面存在著隱性成本。如果開始未認識到,對云計算的經濟效益就會打折扣。

系統(tǒng)集成存在隱性成本。一是在云端把不同開發(fā)商的軟件集成起來有難度。二是如果太平洋海岸公司試圖自己進行集成,就會增加成本。但如果不集成,用戶就無法獲得其中一些功能,而像ERP這些更龐大、更復雜的應用軟件同樣存在集成等難題。所以,云計算在集成方面存在著隱性成本。如果一開始沒有認識到這點,最后對云計算的經濟效益可能就會不大滿意。

測試軟件需要人力財力。將軟件遷移到云端之前先要測試軟件,這也會帶來不可預見的成本。

租金和水電設施不可少。云服務會帶來技術設備預算以外的開支,而習慣于將系統(tǒng)放在內部托管的IT部門一開始并不會注意到這些成本。不是所有成本都從 IT預算中出,如電費和租金。但如果使用云服務,這些基本的基礎設施費用都會計入總成本。所以,我們現在還要支付之前并沒有計算在IT預算中的成本。

云計算不是圈地運動

云計算在國內的發(fā)展不可謂熱情不高,從上層領導到各個地方領導。一時間,全國各地都在興建大面積的數據中心,新的稱謂是云數據中心。但是,云計算不是圈地運動,沒有應用需求,再多的數據中心也不是云計算。

張亞勤在微博中寫道:“云計算的核心是‘數據,軟件,服務’,而不是IDC。多個地方政府投巨資圈地買服務器建數據中心,是新版本的房地產商業(yè),云計算要以市場驅動,應用服務為導向,軟件為工具。”李開復用微博幽默地回復道:“云計算、‘霧’聯網,成為兩大忽悠經費土地工具。”

一些業(yè)界專家不止一次地對各地方大興土木建設數據中心的現象發(fā)表不同意見。“對國內正在興起的云計算熱潮,我保持靜觀的態(tài)度。”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幼平1月10日在接受記者采訪表示。目前,國內云計算中心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如何將匯聚的信息資源通過實際應用分發(fā)出去,變成“及時雨”,給大眾和企業(yè)帶來真正的實惠。

2010年10月,工業(yè)和信息部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5個城市先行開展云計算服務創(chuàng)新發(fā)展試點示范工作。在地方上設置試點建設云計算,這種做法非常實際,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但是,隨后,國內就進入“云”涌時代,北京叫祥云,上海叫云海,深圳叫鯤云,重慶叫云端,杭州叫云超市,寧波叫星云,無錫叫云谷,蘇州叫彩云,哈爾濱叫云飛揚,惠州叫惠云,秦皇島叫數谷。各地云計算的投資額和規(guī)劃土地面積,也似乎在攀比中水漲船高。

接著,在2011年到2012年間,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數據中心紛紛建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無序的建設這是一種資源浪費,與云計算倡導的理念也是相悖的。

分享到

wangzhen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