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云”層看市場:今夕是何年
[導讀]國內云服務市場處于成長期,對于消費者而言這個階段的產品具備一些基本特點:價格高企、產品質量不穩(wěn)定、系統(tǒng)風險高。因此作為客戶就要控制收益和風險之間的平衡,嘗試購買新產品的同時要做好POC測試,精挑細選,控制好風險,找到真正能在未來帶來價值的供應商。
4年以前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透過云層看市場-云計算的前世今生》,當時正值云計算概念大熱,根據筆者連續(xù)幾年在各個峰會混吃混喝的經驗看,毫不猶豫的說“不跟云扯上關系的展會不是好展會”。但回到2011年的中國市場本身,無論是從用戶端、產品端還是廠商端,所謂的“云”用戶依然在觀望,大多數(shù)產品還停留在對傳統(tǒng)產品的簡單組裝上,主導云計算供應端的依然是傳統(tǒng)的幾桿老槍VMware、IBM等。因此,當時筆者堅定的認為市場所謂的“云”,離落地還有很長一段差距,也建議用戶擦亮眼睛,選擇最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
4年過去了,情況又是如何呢?雖然VMware還在繼續(xù)擴大其市場份額,但已經受到來自新技術廠商的沖擊而增長放緩,而老哥們兒IBM、HP已經悄然出售了自己的硬件產品業(yè)務,轉型做服務和咨詢。對中國市場影響更大的事件是,國外的云服務巨鱷們直接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市場,驚起一灘鷗鷺。2012年微軟宣布和世紀互聯(lián)合作進入中國市場。2013年底,亞馬遜云服務宣布進入中國市場開始接受訂單。
4年時間對發(fā)展迅速的IT行業(yè)而言,已經足夠漫長。滄海桑田,今天的云計算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階段呢?用戶又該作何選擇呢?
剛剛過去的周末筆者經歷了一件很郁悶的事情,雖然自認為花了很大力氣解釋“云”的概念,對方依然給了四字評價“云里霧里”。所以痛定思痛,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這次筆者決定換個角度,用更加理論性的方法來嘗試更為嚴謹?shù)慕忉屵壿嫛?/div>
概念
在此之前,首先我們來闡述兩個基本概念:
產品生命周期(產品階段),在營銷學理論中把產品生命周期分了4個階段,分別是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圖1 產品生命周期示意圖
企業(yè)級消費行為利益相關者:在一次企業(yè)級產品消費行為中,都涉及到哪些人?筆者為了簡化說明,只提取了最關鍵的利益相關者包括:上游供應商、中間渠道商、下游消費者。利益相關者視圖如下:

圖2 企業(yè)級消費行為利益相關者視圖
為什么說這兩個概念?我們用一個表格把兩者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圖3 產品階段和利益相關者對應關系示意圖
分析
基本概念解釋清楚了,讓我們回到本源的問題:今天的云服務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階段呢?用戶又該作何選擇呢?
排除法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只要能搞得清楚現(xiàn)在上、中、下游三者所處的狀態(tài),就能定位現(xiàn)在云服務所處的產品階段。在找到支撐數(shù)據之前,我們先來主觀判斷一下,用排除法:
首先可以排除衰退期,云服務現(xiàn)在距離衰退期還有一段明顯距離;
再來看成熟期:從國內市場我們接觸的情況看,如果說云服務已經落地都有點早,更不用談成熟了,但是“2012年,云計算權威專家AlistairCroll基于其豐富經驗,認為云計算終于進入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這個結果我們可以直接引用嗎?我認為不可以。首先是AlistairCroll指的是全球市場,而中國市場的發(fā)展情況不能完全套用。另外專家特指了云計算,而筆者認為市場發(fā)展到今天,云已經很難去獨立區(qū)分云計算、云存儲等模塊,而是提供了IaaS/PaaS/SaaS什么層面的服務,在每個層面上都有可能是一個復合型的,所以稱為云服務更為準確。
接下來是成長期和引入期:從主觀判斷這兩者最為相近,但是現(xiàn)在國內云服務有多少已經應用在核心業(yè)務系統(tǒng)上了?筆者作為一名云服務從業(yè)人員鮮少見到。但也不能據此判斷還處于引入期,畢竟現(xiàn)在市場的熱度跟引入期明顯不符合。
排除法的結果讓人頗為糾結,那么我們還是回到對這個問題的正面解釋上來,從上、中、下游三個維度,根據市場上可獲取的數(shù)據來分析。最終還是用事實來說話吧。
分類法
上游供應商
供應商數(shù)據提取來源:由工信部指導中國電子學會主辦的“第七屆中國云計算大會”(2015年6月3~5日)

圖4:中國云計算大會供應商
博聞中國主辦的全球云計算大會中國站。

圖5:全球云計算大會供應商
簡單整理一下可以得出如下表格:

圖6:云服務廠商參與者視圖
分析:從上游供應商來看,市場上不乏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傳統(tǒng)IT廠商也開始參與進來,尤其是眾多跨界廠商的參與使得市場競爭加劇。從供應商的數(shù)量來看,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但是從質量角度看,很多廠商的產品還未正式商用,不同廠商產品之間的區(qū)隔也不夠明顯,細分市場雖然出現(xiàn),但是對應的細分產品卻還沒有完善。
總結:從上游供應商角度來看,市場介于成長期和成熟期之間,更趨向于成長期。
下游消費者
根據IDC 2014年《中國公有云服務追蹤研究》報告,國內公有云市場排名從前到后為,阿里云;中國電信,中國聯(lián)通,Windows Azure,以及亞馬遜AWS,此外還有Ucloud、青云。
我們從這7家廠商的主頁各尋找3個典型案例來分析客戶的數(shù)量和質量。結果如下:

圖7 :云服務用戶情況一覽
客戶案例的選取有很大的隨意性,但是筆者無論從網絡搜索的結果還是各公司主頁宣傳的情況來看,結果不容樂觀。除了阿里云在部分客戶系統(tǒng)中用于核心生產系統(tǒng),其它廠商的云服務主要都用在支撐系統(tǒng)上??梢娫诋斍皶r段,云服務還很難真正取信于客戶。
當然這里指的是公有云服務,很多人可能會說在私有云中已經有很多用在核心生產系統(tǒng)的案例了。這里我們不想把私有云納入討論的范圍,因為在筆者看來私有云或混合云嚴格來講算不上真正的云服務。如果把自己的數(shù)據中心呈現(xiàn)方式稍作改變就認為是進入云模式,似乎有些偏頗。而且私有云的標準很難界定,筆者無法識別什么樣才可以算作私有云數(shù)據中心。因為按照現(xiàn)在市場上的概念,所有的數(shù)據中心似乎都可以叫做私有云數(shù)據中心。如果您不同意,我想請問,現(xiàn)在還有不用虛擬化的數(shù)據中心嗎?
另外一點,傳統(tǒng)IT業(yè)務三大行業(yè)客戶板塊為:政府、電信、金融。筆者一直努力尋找這三大板塊的成功案例,但最終發(fā)現(xiàn)云服務商基本沒有涉足這幾大領域。而主要發(fā)力在新興的互聯(lián)網、多媒體、移動應用端??梢娫品諏π袠I(yè)客戶的覆蓋還很不全面,大量的IT系統(tǒng)依然是運行在傳統(tǒng)數(shù)據中心內,尤其是核心的生產系統(tǒng)。
結論,從下游用戶角度來看,國內云服務市場還處于成長期階段。
中間渠道商
把渠道放到最后,是因為渠道的分析最為簡單。從兩個方面可以看出問題,
其一:剛才提到的7家服務商來看,基本都是以借助自有銷售體系直銷客戶為主。電信、聯(lián)通借助母公司的銷售渠
道開展,阿里云、青云、Ucloud都是借助在線銷售和自有客戶為主,少有借助渠道合作伙伴的。雖然微軟和世紀互聯(lián)合作緊密,但據聽說主要依賴世紀互聯(lián)的運營資質,銷售還是以微軟自有銷售渠道為主。
其二:阿里今年開始推云合計劃,大規(guī)模招募渠道合作伙伴也從側面說明對于渠道的需求非常強烈。
結論:我們很容易看出來從渠道角度看,國內云服務剛剛跨入成長期。
結論
經過從上游供應商、中間渠道商和下游消費者三個維度的考證,我們對云服務產業(yè)所處階段分析結果匯總如下:

圖8:云服務所處階段分析結果一覽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幾點,
一、整體而言國內云服務所處市場階段是在成長期內;
二、上游廠商的腳步領先于消費者,而渠道則處于最后端,這也符合市場發(fā)展的一貫規(guī)律:廠商創(chuàng)造概念,客戶接受概念,渠道跟隨客戶需求。
回答本文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國內云服務市場處于成長期,對于消費者而言這個階段的產品具備一些基本特點:價格高企、產品質量不穩(wěn)定、系統(tǒng)風險高。因此作為客戶就要控制收益和風險之間的平衡,嘗試購買新產品的同時要做好POC測試,精挑細選,控制好風險,找到真正能在未來帶來價值的供應商。
尾聲
筆者在本文中嘗試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定位和分析一個新產品所處的市場階段,數(shù)據的來源不夠完善,判斷方案還有不嚴謹?shù)牡胤?,比如利益相關者絕不僅僅是上文所述三者,如果我們加入更多元素(政府、競爭者等等),就會演變成一個全新的生態(tài)圈。判斷市場階段的目的是為了識別該階段市場所具備的一些特征,然后據此來指導廠商、消費者等應該采取的正確策略。在策略方面并未開展討論,而僅僅提示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诒疚呐袛嗟慕Y果,今后我們可以繼續(xù)探討一些廠商戰(zhàn)略層面的問題,比如應該采取的品牌策略、定價策略、競爭策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