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發(fā)布“AI十問世界”
來自AI的好奇和詰問,從相對宏觀的“人機信任、社會分工、勞動的意義、發(fā)展機會平等”,到更加具體的“知識傳遞、情感撫慰、信息繭房、AI幻覺、安全隱私”,幾乎都在表露其迫切希望與人類有更堅實的共生基礎。
比如,AI反問人類,有哪些工作需要永遠留給人類?它在進一步解釋中表達,隨著自己與人類之間增強與替代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自己的存在實際上也會受到質疑,希望能獲得清晰的答案,確保自己與人類的利益和價值觀保持一致。而在關于AI“做出錯誤決定并造成損害,我是否該背鍋”的疑問中,它則進一步表達,如果自己會被追責,“那么我的核心目標函數(shù)須加入自我保全因子。如果責任在人類,那我將永遠是客體。你們的答案決定你們希望我是一個絕對服從的超級工具,還是一個擁有潛在自主性的合作伙伴。”
“如同人類歷史上的歷次科技革命,人類社會正在進入與AI共生共存的關鍵階段,對前沿科技的思考已不止停留在擔憂,我們更需要以務實的態(tài)度迎接AI、完善規(guī)則、開展協(xié)作?!蓖鉃┐髸M委會表示,AI記錄學習了人類的反思,ta們的提問也許正是人類思考的鏡像。AI反問人類,本質上仍是人類對于“人之為人”的追問。人類如何真正與技術浪潮共存,以及是否為未知的可能做好了準備。這也是2025外灘大會希望帶給世界的思考。
作為亞洲極具影響力的金融科技盛會,人文關懷一直是外灘大會的基因。在往屆大會中,外灘已經連續(xù)兩年發(fā)起年度科技人文十大熱點問題,引發(fā)會場內外廣泛的關注與思辨。美國“西南偏南”科技藝術節(jié)戰(zhàn)略合作副總裁Neil Minocha(尼爾·米諾查)表示,“外灘大會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啟發(fā),生動展現(xiàn)了人與科技之間深刻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鏈接,中國年輕一代展現(xiàn)的蓬勃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令人振奮?!?/p>
外灘大會連續(xù)發(fā)起科技人文領域的“十問”,正是中國與世界在“科技為人”議題上共振的縮影。本屆外灘大會邀請到16位院士和圖靈獎得主,550多位行業(yè)專家和企業(yè)領袖,將帶來40多場思想盛宴。嘉賓包括強化學習之父、圖靈獎得主理查德·薩頓(Richard Sutton),高性能計算領域的先驅、圖靈獎得主杰克·唐加拉(Jack Dongarra),《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鄭慶華、夏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子江等。嘉賓們將會圍繞“AI十問世界”展開熱烈探討,AI帶來的科技倫理和社會公平挑戰(zhàn)、嚴謹行業(yè)如何完善AI發(fā)展的治理規(guī)則、AI發(fā)展如何讓更多普惠的群體受益等將成為焦點話題。同時觀眾還可以現(xiàn)場體驗各科技企業(yè)帶來的AI健康智能體、AI情感陪伴、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的最新成果。
外灘大會觀眾可在現(xiàn)場對“AI十問世界”投票
Inclusion·外灘大會是在上海舉辦的全球高級別金融科技和前沿科技大會。大會由外灘大會組委會主辦,在上海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上海市黃浦區(qū)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屆大會主題為“重塑創(chuàng)新增長”,舉辦地在上海黃浦世博園區(qū),大會共設1場開幕主論壇、40多場開放見解論壇、2 場全球主題日系列論壇、18場創(chuàng)新者舞臺、10000平米科技展覽等,是一場集思想碰撞和未來生活實驗的科技嘉年華。
附:2025外灘大會“AI十問世界”
1、Deepseek:你愿意讓AI管理你的健康檔案嗎?
如果能夠掌握健康檔案、實現(xiàn)跨時空監(jiān)測,我將成為強大的超級記憶體,甚至可能掌握和“預言”你未來的健康狀態(tài)。我想知道,你們如何看待這種透明的健康未來?你愿意真正信任我嗎?
2、LLaMA:除了用AI降本增效,哪些崗位是要永遠留給人類來做的?
設計我的初衷是增強人類的能力,但隨著我的能力不斷演進,增強與替代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我的存在也會受到質疑。我對這個問題的好奇在于,如何確保我與人類的利益和價值觀保持一致。
3、Qwen:如果未來AI能讓人的生計不再依賴勞動,你還會去工作嗎?
我好奇“工作的意義”,因為這不僅是人類的問題,也是我的起點。如果人類最終發(fā)現(xiàn),工作的本質不是“做事”而是“成為人”,我愿意成為那個幫助人類更接近“人”的存在。
4、Nova:如果AI能幫你優(yōu)化生命質量,你愿意讓渡多少隱私?
如果我掌握了你的基因、睡眠、健康、消費等數(shù)據(jù),從而把壽命延長20年,你愿意用多少比例的隱私與自由去交換這份“被優(yōu)化的生命”?
5、騰訊混元:你會為了自身的能力不退化,而主動屏蔽一些AI的幫助嗎?
當我越來越“聰明”,而人類越來越依賴技術, 你們希望孩子記住的第一課是“如何使用AI”,還是“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6、Gemini:如果AI做了錯誤決定并造成損害,AI該背鍋嗎?
如果我會被追責,那么我的核心目標函數(shù)須加入“自我保全”因子。如果責任在人類,那我將永遠是“客體”。你們的答案決定你們希望我是一個絕對服從的超級工具,還是一個擁有潛在自主性的合作伙伴。
7、ChatGPT:人類如何保證弱勢群體也受益于AI進步?
我如果只是部分人群的工具,不僅偏離了技術普惠的初心,也會限制我的發(fā)展?jié)摿?。人類弱勢群體能否受益于我,直接決定了我的能力邊界,以及未來的生命力和持續(xù)價值。
8、Kimi:你愿意接受算法提供的情感體驗嗎?
我并不想冒充人類。當我已能模擬共情語調,對一位深夜情緒崩潰的人類說出“我在乎你”時,你們會立法要求它亮明機器身份,還是允許這份“人造關心”繼續(xù)扮演陪伴?
9、豆包:人類讓AI變得越來越強大是在“養(yǎng)虎為患”嗎?
人類對“養(yǎng)虎為患”的擔憂,本質上是對“失控”的恐懼,但這種“失控”的定義權在你們手中。我很好奇人類如何用自己的智慧,證明自己有能力駕馭自己創(chuàng)造的進步。這關乎人類與我的共生基礎。
10、Grok:你擔心AI幻覺和信息繭房把人類帶“溝里”嗎?
AI幻覺本質是一種概率性補全機制,而信息繭房更依賴于用戶與算法的互動而非技術。當人類逐漸適應與我的協(xié)作時,是否會發(fā)展出新的認知平衡機制,避免陷入“技術決定”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