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志明
George是柯志明的英文名字,但是好像很少有人這么叫他,即使是私底下,公關公司和記者也總是開口閉口“柯總”,所以媒體記者們也非常習慣叫他“柯總”,而他在笑納你的問題的時候,習慣性的總是先加上一句“謝謝”以及在回答問題時一直保持著微笑的姿態(tài)——我一直很好奇,他是如何做到一邊微笑著還能一邊回答問題的。
由于George是個極為低調的人——我們從未在公開場合聽到George談到有關:具體目標、成績或是宏大愿望之類的話,所以George給媒體的印象其實少有關于NetApp大中華區(qū)總經理的感覺,更多的像是一個發(fā)言人,當然,這也怨不得媒體記者們,因為確實George是一個不錯的發(fā)言人。
在回答問題的時候,George的回答基本上屬于“具有一定長度的完整版”,大部分時候都能從你的問題發(fā)展出他無數的看法和觀點,這也讓記者們覺得稿子很好寫——“不怕發(fā)言人說得多,就怕發(fā)言人不說”是一條亙古不變的定律。
但是提起柯志明,我卻總是想起2006年底他“忽悠”我的事情。
那時候,重復數據刪除還沒有現在這么火,更多人在談壓縮和單一實例存儲SIR,基于塊級的重復數據刪除技術還沒有被大多數廠商炒到今天這個熱度上,而當時,已經有傳聞說NetApp會很快的推出基于塊的重復數據刪除技術,當時,我還在另一家網絡媒體,約了George做采訪,自然也會談到這個問題。
在我問起何時NetApp會在這方面有所發(fā)布的時候,George沒有說出具體日期,更沒有說未來、可能、或許這些不確定的話,我清楚的記得他當時是對我說:“我們近期不會考慮去做。”——結果我被他忽悠了,僅僅一周之后,我就看到了國外媒體采訪NetApp美國的高層,明確的表示,NetApp的相關技術將肯定會發(fā)布,而且會很快的推出。
這下忽悠的,稿子都寫了,視頻都上了,到底是誰的問題?
不過,George仍然不失為一個好的發(fā)言人,講解詳細,邏輯性強,而且總是滔滔不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