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就如同PATA消失在硬盤上一樣,該接口的諸多限制已經難滿足PC要求,該接口優(yōu)點為便宜、容易使用且兼容性高,不過受限于接口特性,傳輸速度并不快,最高僅達133MB/s,當時的硬盤來說是個限制,更不用說追求高速的SSD了。

所以這個讀取效能不足并諸多限制的PATA接口便很快的消失在了SSD接口上,而是采用的其接替品SATA接口。

所以這個讀取效能不足并諸多限制的PATA接口便很快的消失在了SSD接口上,而是采用的其接替品SATA接口。

PATA接口的接替品:SATA接口

SATA接口則為解決PATA接口缺失而設計,其訊號線接腳僅7-pin,可將干擾降至最低,寬度也能大幅降至1公分以下,有利機殼的散熱,另外,SATA采點對點串行的方式傳送訊號,每1條信道只支持1個裝置,因此不需像PATA接口需要對同1條通道中的主、從裝置設定跳接,如此可消除同一信道上有2個裝置時,所產生的資源沖突,傳輸速度也會比較快。

聚焦SSD:固態(tài)硬盤各類接口技術大集合

SATA接口于2001年推出SATA 1.0時,傳輸速率便已達150MB/s,高于PATA最大傳輸速率133MB/s,隨著SATA 2.0與3.0的陸續(xù)推出,傳輸速率更倍速成長至300與600MB/s,傳輸速度演進之快,非PATA接口能及,近年來已逐漸取代PATA,成為儲存設備主流接口。

聚焦SSD:固態(tài)硬盤各類接口技術大集合

目前市面上主打SATA接口的SSD,主以取代機械式硬盤為目標,故需較先進與高效能的接口規(guī)格來滿足PC要求,且現階段SATA接口的SSD以SATA 2.0為主流,雖SATA 3.0占比尚低,然其每秒高達600MB的傳輸速率,將成為SATA SSD未來趨勢。

1.8吋SSD接口的天下:mSATA接口

mSATA接口的固態(tài)硬盤(SSD)一般是指超小型的SSD模塊,不同于傳統(tǒng)2.5吋或1.8吋的SSD產品,架構設計上類似于嵌入式系統(tǒng)的DOM型態(tài),之前蘋果(Apple)的MacBook Air采用mSATA接口的SSD,讓市場對于mSATA SSD開始投以關注眼光。

聚焦SSD:固態(tài)硬盤各類接口技術大集合

過去市場對于SSD的定義都是以2.5吋、1.8吋產品為主,將控制芯片、NAND Flash內存組裝在這兩種尺寸的機構內,但走到嵌入式內存之后,開始有各式各樣不同的SSD形式出現,像是DOM (disk on module)、PCI-Express接口、mSATA SSD等。

mSATA SSD應用領域多以平板計算機、Netbook、POS、機頂盒(STB)、打印機等為主,日前不但是記憶卡大廠新帝(SanDisk)、臺系內存模塊廠創(chuàng)見推出mSATA SSD產品,英特爾(Intel)也開始加入mSATA SSD戰(zhàn)局,瞄準平板計算機、工規(guī)、軍規(guī)等應用領域。

這類接口產品主要服務于內嵌式內存解決方案,主要應用于超薄型的系統(tǒng)產品上,是客戶和產品需求來選擇應用。

這類接口產品主要服務于內嵌式內存解決方案,主要應用于超薄型的系統(tǒng)產品上,是客戶和產品需求來選擇應用。

USB2.0的最初替代品:eSATA接口

eSATA就是外置式SATA II規(guī)范,是業(yè)界標準接口Serial ATA(SATA)的延伸,是用來連接外部而不是內部SATA設備。簡單的說就是通過eSATA技術,讓外部I/O接口使用SATA II功能,擁有eSATA接口,你可以輕松地將SATA II硬盤插到eSATA接口,而不用打開機箱更換SATA II硬盤。

聚焦SSD:固態(tài)硬盤各類接口技術大集合

eSATA是SATA的外接式接口,但是配備更耐用的纜線和連接器。eSATA可以達到如同SATA般的傳輸速度,例如SATA 1.5Gb/s或SATA 3Gb/s。eSATA 3Gb/s速度同樣向下兼容于1.5Gb/s,與目前臺式硬盤的情況相同。由于硬盤內部的數據持續(xù)傳輸率已高達75MB/sec,因此USB和1394的接口速率成為外接硬盤的瓶頸。同時eSATA外設還可以在主機內部的系統(tǒng)崩潰后作為啟動盤引導,直接將系統(tǒng)恢復,進一步增大其備份功能的附加值。

聚焦SSD:固態(tài)硬盤各類接口技術大集合

一般采用eSATA接口的SSD都類似U盤使用,所以此類產品一般都會多加一個MINI USB接口,mini USB除了第4針外,其他接口功能皆與標準USB相同。第4針成為ID,在mini-A上連接到第5針,在mini-B可以懸空亦可連接到第5針。這種eSATA/USB SSD固態(tài)硬盤,采用四信道技術,以確保產品不管是在eSATA 或USB的接口下,皆能夠達到較好的傳輸速度,同時支持即插即用的熱插入功能,讓用戶在數據傳輸與攜帶鏈接上更加簡便。

未來的主流接口:SATA3接口

在SSD推出之后,就憑借著相比傳統(tǒng)機械硬盤高上許多的速度成為了眾多發(fā)燒玩家的最愛,并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今一些高端的SSD產品也已經能夠達到SATA2.0接口的極限值。隨著英特爾最新系列主板的上市,SATA3.0接口也即將成為硬盤接口的標準配備。

聚焦SSD:固態(tài)硬盤各類接口技術大集合

SATA3是串行ATA國際組織(SATA-IO)在2009年5月份發(fā)布的新版規(guī)范,主要是傳輸速度翻番達到6Gbps,同時向下兼容舊版規(guī)范“SATARevision2.6”(也就是現在俗稱的SATA3Gbps),接口、數據線都沒有變動。

聚焦SSD:固態(tài)硬盤各類接口技術大集合

SATA3.0接口技術標準是2007上半年英特爾公司提出的,由英特爾公司的存儲產品架構設計部技術總監(jiān)Knut Grimsrud負責,Knut Grimsrud表示,SATA3.0的傳輸速率將達到6Gbps,將在SATA2.0的基礎上增加1倍。

SSD提升速度的一代:PCIe接口

接下來就要說到PCIe與USB接口了,這兩個接口分別代表內嵌與外接SSD需求, 除PATA與SATA接口較為消費者所知,PCIe與USB亦為SSD業(yè)者較常采用的接口,其中PCIe接口主要用于內嵌式應用,目前市場上使用這類接口的SSD眾多。

SSD將原有機械盤的機械設備轉變?yōu)榧冸娮釉O備,使得存儲設備的讀寫速度大幅上升。但在性能提升的過程中固態(tài)硬盤再次受到物理尺寸和數據接口的限制,使得性能和容量再次受到限制,于是更大帶寬的PCIE接口出現在SSD上,使得性能和容量取得進一步提升,充分發(fā)揮固態(tài)硬盤潛能。

聚焦SSD:固態(tài)硬盤各類接口技術大集合

SSD固態(tài)硬盤性能遠遠超過普通機械硬盤,為了逐步取代機械硬盤,絕大多數SSD沿用了已有的機械硬盤的尺寸和接口協(xié)議。由于構造原因,機械盤物理尺寸幾乎就只有1.8寸 2.5寸和 3.5寸幾種規(guī)格,這就給固態(tài)硬盤的尺寸設計帶來了極大的局限,這又帶來存儲芯片數量的限制致使固態(tài)硬盤最大容量偏小,市面上絕大部分廠家提供的固態(tài)硬盤最大容量僅區(qū)區(qū)256G。同時,現有的硬盤SATA接口也在制約固態(tài)硬盤發(fā)展,這就好像一臺裝有渦輪引擎的超級跑車只能在限速80碼的高速公路上“奔馳”。

聚焦SSD:固態(tài)硬盤各類接口技術大集合

PCIe接口規(guī)格由PCI-SIG (PCI Special Interest Group)于2002年中期所制定,如今市面上大多數主板皆提供PCIe插糟,隨著版本的推陳出新,PCIe接口可提供的傳輸速度也愈快,以最基本的x1規(guī)格為例,PCIe 2.0的傳輸速率由PCIe 1.0時的單向250MB/s提升到500MB/s,PCI 3.0更可提升至750MB/s,若以高階顯示適配器所采的×16規(guī)格來看,PCIe 2.0可達單向8GB/s、PCIe 3.0可達單向12GB/s的傳輸速率,十分驚人。也可透過Express Card來滿足PC的外接需求。

最常見的外置接口設備:USB接口

至于USB (Universal Serial Bus)為目前最常見的PC與其外圍設備標準,幾乎所有的PC產品皆配備1~2個USB端口(Port),其最受人稱道的優(yōu)點在于其即插即用與可熱插入的特性,雖USB接口也有其限制,例如熱插入達一定次數后容易造成系統(tǒng)當機,且連接的外圍設備愈多,傳輸速率與效能也將打折扣,不過因具成本優(yōu)勢,故許多IT與CE產品皆配備USB接口。

聚焦SSD:固態(tài)硬盤各類接口技術大集合

目前USB接口以USB 2.0為主流,最大傳輸速率可達480Mbps ,不過這類接口馬上就要被最新的USB3.0接口所取代,這種接口也被認為是SuperSpeed USB ,也就是高速USB接口。

聚焦SSD:固態(tài)硬盤各類接口技術大集合

所以說,對于已高速著稱的SSD,采用USB3.0接口未來是可行方案,USB 3.0宣稱可提供最高4.8Gbps (換算后為600MB/s)的傳輸速率,為USB 2.0 High Speed規(guī)格的10倍,可有效提升NAND Flash相關應用的傳輸速度,例如高速隨身碟、記憶卡與SSD等,由于SSD未來亦可能有外接式需求,所以USB接口SSD仍是有其發(fā)展空間。

分享到

fanz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