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出色的相機,更是入門視頻創(chuàng)作者的“神裝”。

人們都說攝影是主觀的,攝影師決定一張照片的好壞。

但有時,設(shè)備確實可以反作用于攝影師,特別是在一個攝影師原本并不擅長的題材和領(lǐng)域里。比如這幾年隨著手機攝影的流行,我就經(jīng)常和朋友開玩笑說,用了某某新發(fā)布的手機后,我覺得我會拍人像了/用了某某手機后,我會拍星空了……(當然,我也會用相機拍~)

_A2A8665_edit 拷貝 2.jpg

極光、星空與火山

EOS R5 Mark II – RF15-35mm F2.8 L IS USM

_Z1A8063 拷貝95mm 拷貝 2.jpg

相機拍的人像

EOS R5 – RF24-105mm F2.8 L IS USM Z

對于一個走了很多地方,拍了很多照片的人來說,還有什么不會拍呢?我想,視頻可能是最后一個領(lǐng)域。

不是說我不會拍視頻,而是有些因素一直困擾著我。稍微思考了一下,我覺得是以下幾點:

1 對視頻裝備的恐懼,我總覺得拍視頻,不再帶個穩(wěn)定器、滑軌、監(jiān)視器等等說不過去;

2 對視頻后期的恐懼,因為它與照片調(diào)色流程完全不同,從頭學起很麻煩;

3 視頻設(shè)備與拍攝裝備之間的不共通性,我不想攜帶兩套裝備出門。

這些問題,在我使用了佳能 EOS R50 V 之后,開始逐一被解決。

這并不是我第一次使用 EOS R50 V,從發(fā)布之初的開箱視頻,到后來的拍照功能體驗,我用它拍了不少素材。而這次,我終于有機會好好用它感受一下視頻的樂趣了。

對,是樂趣。

不是它不專業(yè),只是我覺得如今的絕大多數(shù)設(shè)備,其專業(yè)性已經(jīng)超出了用戶的需要。怎樣輕松,怎樣好玩,才是我和多數(shù)用戶所關(guān)心的重點。

1

打消裝備恐懼

—— 鏡頭選擇思路,與拍照完全不同

以過去拍照的觀念,如果讓我在一支 F1.8 光圈鏡頭和一支 F4 光圈的鏡頭之間選擇,我肯定會選 F1.8。如果讓我在一支「定焦」鏡頭和一支「變焦」鏡頭之間選,我大概率也會選定焦。

未標題-1 拷貝.jpg

RF50mm F1.8 STM的“上機照”

這對拍照沒錯,但是,對視頻來說,就未必很合理了。

就像我這次搭配佳能 EOS R50 V 的 3 支鏡頭,分別是:

– RF50mm F1.8 STM

– RF-S14-30mm F4-6.3 IS STM PZ

– RF-S10-18mm F4.5-6.3 IS STM

它們中最便宜的 RF-S14-30mm 屬于 EOS R50 V 的套機鏡頭,網(wǎng)上拆機售價不到千元。另外兩個稍微貴一些,但也都不過一千五百元左右。

未標題-2 拷貝.jpg

電動變焦套頭

RF-S14-30mm F4-6.3 IS STM PZ

我一開始毫不猶豫的裝上了 RF50mm F1.8 STM,因為它是定焦,光圈大,折算后焦距又是適合人像拍攝的 80mm。

我用它拍了很多滿意的人像照片,但拍著拍著,我覺得有點不太對了。因為我想「邊走邊拍」,不帶穩(wěn)定器,「直接手持」的那種邊走邊拍。

正如我前面說的,以前我不想拍視頻,就是因為懶得攜帶像穩(wěn)定器這樣的額外裝備。所以這次的拍攝我也想盡可能的去手持完成。

在這一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 EOS R50 V 的「增強」防抖模式非常有效,特別是在與RF-S14-30mm F4-6.3 IS STM PZ這支鏡頭配合時可以進行協(xié)同防抖,獲得極佳的穩(wěn)定效果。

圖片 7.png

EOS R50 V配合RF-S14-30開啟防抖后拍攝

相反,另外兩支原本不怎么看得上的小光圈變焦鏡頭,卻因為擁有 IS 光學防抖,在配合 EOS R50 V 的機內(nèi)防抖時,都能獲得非常穩(wěn)定的畫面體驗。

特別是當開啟「增強」防抖模式后,后兩支變焦鏡頭都能讓我完成「手持邊走邊拍」視頻,效果堪比用了穩(wěn)定器或滑軌。

111.png

堪比穩(wěn)定器的「增強」防抖模式

EOS R50 V配合RF-S14-30拍攝

盡管「增強」模式會折損一部分視角,但這兩支鏡頭富裕的就是視角。RF-S10-18 自不必說,這是一支等效全畫幅上 16-29mm 的小巧鏡頭,小得離譜,我甚至可以用一個杯子把它裝下……

另一支 RF-S14-30mm F4-6.3 IS STM PZ 也比過去 18mm 起步的套頭廣了 4mm,等效后是 22.4-48mm 的焦距。

未標題-3 拷貝.jpg

非常小巧的RF-S10-18mm F4.5-6.3 IS STM

所以這樣的焦距一方面給機內(nèi)「增強」防抖模式預留了裁切的空間,另一方面,正因為視頻本身擁有移動運鏡的特點,所以裁切后也可以通過平移、旋轉(zhuǎn)等運鏡來展現(xiàn)畫面的廣度。視角并不是唯一的正確選項。

在使用 RF-S14-30mm F4-6.3 IS STM PZ 時,我還在咖啡館里用它拍了不少更近距離的移動鏡頭,可能不說的話,你會覺得這是上了穩(wěn)定器后拍的,但實際上它就是手持拍攝的。

圖片 10.png

關(guān)閉防抖的效果

圖片 11.png

開啟防抖的效果

甚至我還將這對組合直接交給了沒什么拍攝經(jīng)驗的模特小姐姐去自拍,畫面也很穩(wěn)定,完全可用。

當然,假如你像我一樣還是帶了一個小小的三腳架,那么也是可以完全關(guān)掉防抖,去體驗等效 16mm 的超廣視角的。

IMG_0728 拷貝.jpg

等效16mm拍攝的照片

RF-S10-18mm F4.5-6.3 IS STM

這時,別忘了將視頻分辨率設(shè)為 4K 30P,因為這一組合下的 EOS R50 V 是 6K 超采樣的畫面,細節(jié)拉滿。

已粘貼的影片-2.png

等效16mm拍攝的視頻截圖

RF-S10-18mm F4.5-6.3 IS STM

同樣,如果你不需要移動,而就是固定機位拍人物的視頻,那么也可以用 RF50mm F1.8 STM 拍攝 4K 30P 視頻,因為這時無裁切的視角能獲得更好的距離和景深效果。

已粘貼的影片-3.png

使用RF50mm F1.8 STM拍攝的視頻截圖

所以這次我用佳能 EOS R50 V 拍下來最大的感受,不只是這臺相機本身的功能有多強,還有對于整個 Vlog 創(chuàng)作的觀念改變。

我可以完全忘掉參數(shù)和過去的條條框框,去手持拍出流暢穩(wěn)定的視頻,不用帶穩(wěn)定器和滑軌。

事實上,這臺相機還有很多貼心的加分設(shè)計,比如:

1 豎拍螺孔 & 手柄握持感,拍久了不累,還省了 L 板;

圖片 15.png

2 變焦撥桿 —— 配合變焦鏡頭甚至可以拍出希區(qū)柯克變焦來;

圖片 16.png

3 模式轉(zhuǎn)盤 —— 最快到達某一拍攝模式的,還就是轉(zhuǎn)盤;

圖片 17.png

4 前置錄像按鈕 & 旋轉(zhuǎn)屏 & 視頻拍攝指示燈,方便自拍,也方便我隨時查看拍攝狀態(tài),避免漏拍的尷尬。

WPS拼圖0.png

第一個阻礙我拍視頻的理由解決了,接下來看第二個。

2

拍攝時,就完成了調(diào)色

—— 豐富的機內(nèi)攝影與濾鏡

其實對拍照片來說,調(diào)色都是我很煩的一件事。雖然我的照片色彩很有特點,但這些特點大多來自于我拍攝時已經(jīng)想好的,然后根據(jù)當時所想,通過不同的軟件或 App 去復現(xiàn)。

但視頻調(diào)色對于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領(lǐng)域,從頭學費時間,也費錢。在這方面,佳能 EOS R50 V 給我發(fā)了 3 塊糖:

image20.png

我們依次來聊。

2.1 視頻美膚 – 平滑皮膚短片,清晰度不是第一位的

其實對于照片來說,人像皮膚的處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視頻更是可以看做是連續(xù)的一串照片。所以如果機內(nèi)有優(yōu)化皮膚的選項,顯然能省大事兒。

在佳能 EOS R50 V 中,SCN 場景模式下就能調(diào)用新增的「平滑皮膚短片」模式,并可在 1-5 級之間進行選擇(默認是 3)。

已粘貼的影片-6.png

我簡單對比了默認級數(shù)和不開啟的效果,能看出畫面會變得更加柔和,有利于掩蓋模特小姐姐皮膚的一些瑕疵。

已粘貼的影片-7.png

默認效果直接拍攝

已粘貼的影片-8.png

平滑皮膚模式拍攝,等級為3。

當然啦,在平滑皮膚的同時,畫面細節(jié)也會變得模糊一點。對此我覺得如果是拍攝人像主體的視頻,默認的 3 級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如果想做更專業(yè)的視頻人像皮膚處理,可能也不會使用這個模式了。

順便一提,在「平滑皮膚短片」模式下面,是「特寫演示用短片」模式,它適合拍攝類似帶貨直播的視頻,可以對突然接近的物體進行對焦,而不會始終聚焦于人物的眼部。

圖片 24.png

對此,我也讓小姐姐做了一個演示,其實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模式用在 Vlog 拍攝中也很好,可以豐富影片的表現(xiàn)手法。

2.2 色彩濾鏡 + 2.3 電影比例

這兩塊糖我想要一起聊聊,因為我喜歡將它們組合起來使用。

EOS R50 V 內(nèi)置 14 種濾鏡系統(tǒng),而所有這些濾鏡,又都可以在開啟 2.35:1 的「電影視圖」時使用。

已粘貼的影片-9.png
已粘貼的影片-10.png

二者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可以不后期調(diào)色的拍出電影感畫面的方法。

具體效果我們可以看一看實拍視頻的截圖:

已粘貼的影片-11.png

「故事青橙」濾鏡視頻截圖

image27.png

「故事藍」濾鏡視頻截圖

與之前拍攝照片時的取舍相似,在拍攝視頻時,我比較喜歡用 COLOR 濾鏡系統(tǒng)中的「故事青橙」拍攝有人物的畫面,有點“港風”;「故事藍」則適合室外拍攝有建筑、大場景或本身偏冷掉的室內(nèi)場景;而「美味暖」則可以用來拍美食……

當然這次我也嘗試了更多效果,這在后面會展開講到。

2.4 功能彩蛋 – 找到主角 & 慢慢變焦

還有兩點關(guān)于視頻拍攝的,和調(diào)色雖然沒啥關(guān)系,但我覺得都屬于提升拍攝效率的功能。那就是「注冊人物優(yōu)先級」和「鏡頭光學變焦速度」。

前者可以從已經(jīng)拍攝的照片中識別并選取一個人物的面部,進行注冊 ——顯然,我注冊的是本視頻的主角小姐姐的面部。

image13.png
image14.png
image15.png

這樣做的好處是在拍攝像街頭這樣有很多路人的場景時,EOS R50 V 就能始終自動找到并對被注冊的小姐姐進行對焦,不會對焦到路人甲臉上了。

222.png

淘氣的高難度人臉識別對焦測試~

在紛亂的街頭拍攝 Vlog,這樣的智慧功能顯然能讓我省心不少。

除此之外,「鏡頭光學變焦速度」功能可以控制像 RF-S14-30mm 這樣電動變焦鏡頭變焦速度。其實就是當你轉(zhuǎn)動鏡頭的變焦環(huán)或機身上的撥桿時,相機會依照你的設(shè)定來或快或慢的進行變焦。

image16.png
image17.png

電動變焦速度調(diào)節(jié)界面

上方為輕撥時的速度,下方為重撥時的速度。

這對于拍人時的希區(qū)柯克變焦或是拍景物時的拉近效果都很有幫助,你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希望的效果來進行速度調(diào)整。

圖片 35.png

利用慢速平滑的電動變焦拍攝的“希區(qū)柯克”式變焦效果

這就是 EOS R50 V 在功能上的貼心之處。其實某些功能我覺得也并不是那么常用,但當我需要的時候,它就在那里等著我,這種感覺非常好。

3

2 合 1 的體驗

—— 它也是拍照很棒的相機

剛剛提到了這臺相機擁有 14 種濾鏡,既可以用來拍攝視頻,當然也可以用來拍照片。比如這次我就在咖啡館里嘗試用亮白色、清澈淺藍、清澈紫和清澈琥珀等濾鏡拍攝人像。

IMG_1256 拷貝.jpg

「亮白色」濾鏡

IMG_1282.JPG

「清澈淺藍」濾鏡

與故事系列較強的對比不同,清澈系列要柔和許多,適合不同的表現(xiàn)風格。

事實上,正因為 EOS R50 V 擁有眾多濾鏡效果,才讓它可以成為日常拍攝的隨身相機,而不僅僅是一臺專用于 Vlog 的視頻機。

而在拍攝照片時,我這次使用的三支鏡頭也都展現(xiàn)了各自的特點。

– RF-S10-18mm F4.5-6.3 IS STM —— 也許是最被低估的 RF-S 鏡頭,它特別小巧輕便,只有 150g,視角卻非常廣闊。它不會成為外出攜帶的負擔,只會帶來以為的驚喜。

IMG_1435.JPG

RF-S10-18mm F4.5-6.3 IS STM伸入荷葉下方拍攝的畫面

– RF-S14-30mm F4-6.3 IS STM PZ —— 除了前面提到的 14mm 廣角端和出色的防抖外(鏡頭本身就有約5級防抖效果),其實還擁有 30mm 端的 0.15m 最近對焦距離,此時放大倍率可達 0.38 倍,用來拍美食的細節(jié)再好不過。

IMG_1579.JPG

RF-S14-30mm F4-6.3 IS STM PZ拍攝的微距效果

– RF50mm F1.8 STM  —— 它上漲的價格就說明了它的價值,這支鏡頭可以拍出漂亮的背景虛化照片,是拍攝人像的不錯入門選擇。

IMG_1013.JPG

RF50mm F1.8 STM拍攝的人像大光斑虛化效果

此外, 正如過去文章里提到的,EOS R50 V 還支持鳥眼、車輛識別對焦,擁有佳能招牌的超強追蹤穩(wěn)定性和能力。

image18.png

所以整體來看,這臺相機其實很全面,并不僅僅是一臺 Vlog 相機,可以滿足多種創(chuàng)作需求。

兔子總結(jié):

入門視頻神裝?

在我看來,“神裝”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擁有格外強大,領(lǐng)先一個時代的規(guī)格配置,比如超高的像素,或是超大幅面的傳感器 —— 比如能拍 8K 視頻的佳能 EOS R5和R5 Mark II。

另一種,則是極為人性化,既滿足用戶需要的一切,又在很多用戶自己原本想不到的地方,預先設(shè)計好了非常好用的對應功能 —— 比如這次的 EOS R50 V。

封面.jpg

APS-C畫幅+RF卡口是這臺相機的根本

這臺相機從設(shè)計上就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與佳能過往的所有機型都不一樣。它打破了很多佳能相機在功能和設(shè)計方面的條條框框,比如手柄處的螺口,比如圓潤的造型,內(nèi)置的濾鏡,平滑皮膚視頻,升格/慢放的 S&F 模式……

image19.png

圓潤的造型加上黑白兩種配色,讓這臺相機的識別度很高。

這些功能和設(shè)計上的進化,一方面說明了佳能對于市場的了解和把握,一方面也說明這個影像品牌依然擁有革新的動力與能力 —— 這是我看好 EOS R50 V的原因。

當然,這臺相機也一定有它不足的地方,但對我來說,它已經(jīng)用自己的表現(xiàn)讓我覺得日常攜帶它進行創(chuàng)意 Vlog 拍攝是一件非常輕松、有趣的事情。所以,它絕對可以說是兼顧視頻與拍照的「隨身全能相機」了。

分享到

崔歡歡

相關(guān)推薦